6月17日,正在施工的北京市地铁5号线的北新桥站建筑工地再次将这口古井刨了出来,这口井的所在位置在地下3米,井口直径1米,井深约4米,井内有水,但并没有传说中的铁链。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的文物专家认定,这口径的地理位置,符合当地传说中“锁龙井”的地理位置,可是并不符合“锁龙井”的描述,所以这并不是传说中的那口古井,应该是岳王庙内供水用的水井。

不过这条新闻出现之后,却被很多网站部分转载,而非全文转载,也就是说,当时在网上出现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北新桥发现“锁龙井”,而没有转述东城区文物委员会专家在最后所做的判断,这就让很多笃信“锁龙井”传说的人达到了高潮,于是从2003年之后,“锁龙井”的故事不光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成为了北京一个著名的都市怪谈。

不管怎么说,至少我们可以确认,北新桥确实有过岳王庙,也有过这么一口井,只不过不知怎的,这口径的描述和传说中有一些区别。

既然没有“锁龙井”,那么这个传说中是从哪儿来的呢?

如果你将“锁龙井”的传说和““八臂哪吒城””了传说放在一起,你就不难发现,这两个传说是对应的,因为在这两个传说中都出现了黑龙,修建““八臂哪吒城””的目的是为了镇住黑龙,可不知怎么的,““八臂哪吒城””修完了之后,似乎并没有对黑龙产生什么影响,而最后又有岳飞出面降服了黑龙,“锁龙井”最终镇住了黑龙。

关于““八臂哪吒城””和“锁龙井”的传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的细节和上面我给你讲的这两段故事大概相同,只是时间顺序上有一点区别。在这个版本中,姚广孝和刘伯温先到达北京,然后在北京发现了几处海眼,于是二人判断此处应该有黑龙作乱,就派出一位大将,在北京西侧也就是今玉泉山附近寻找黑龙,但这位大将虽然成功找到了黑龙,并识破了黑龙一家人的变化之术,三次戳破他们准备淹没北京的水车,但却无法降伏黑龙,于是姚广孝和刘伯温亲自出手,与黑龙一家展开了斗法,最终在岳飞的帮助下,成功降伏黑龙,并将黑龙锁入“锁龙井”内。可黑龙继续在井中作乱,使得北京洪水肆虐,于是二人在梦中受哪吒三太子启示,遂决定按照哪吒三太子的模样修建北京城。

也就是说,““八臂哪吒城””和“锁龙井”的传说有着极深的联系,他们在某些情况下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换句话说,搞清楚了““八臂哪吒城””的来历,也就搞清楚了“锁龙井”的来历。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学霖在1965年时,就开始对所谓““八臂哪吒城””的传说进行了历史考证,他的研究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尽可能的收集相关传说,然后将这些传说进行溯源,以得出这个传说最确切的出现时间。

实际上早在元朝末期,北京地铁上就已经出现了将北京喻为哪吒城的说法,元末明初杨维桢在“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三篇”中直称幽蓟为哪吒城:“嗟政不纲可奈何?自底灭亡可奈何?国运倾,六师驻,那吒城。”(《铁崖古乐府补》)诗人张昱在“辇下曲”中也说:“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那吒城。

注意,这里提到了11门,也就是说北京城当时有11个城门,三头六臂加上两条腿等于多少呢?正好11。

这个说法在后来长谷真逸的《农田余话》说得更明白:“燕城,系刘太保定制,凡十一门,作那吒三头六臂两足。”上面幽蓟、大都、燕城,说的都是北京。

这里说的刘太保是谁呢?

就是投降了元朝的金国将领刘秉忠。

刘秉忠出生在金国瑞州,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17岁就当官,但很快就赶上了蒙古灭金,他也就此放弃官职到武安山天宁寺出家为僧,禅学修养极高,后来被他的老师海云禅师推荐给还没有继位的忽必烈。忽必烈非常看重刘秉忠,凡是必和他商议,言听计从,甚至后来夺取政权后,连“大元”这个国号都是刘秉忠根据《易经》中“大哉乾元”这四个字拟定的。

在元朝建立之后,他奉命重建金国首都燕京,大兴土木,并将燕京更名为大都,最后元朝迁都北京,刘秉忠也就成为了北京城建的奠基人,今天北京的格局,全都是当时刘秉忠所确定的。所谓11门,正是刘秉忠对北京市的规划设计之一。

八臂哪吒城与锁龙井的传说是真的吗?揭秘整件事背后的真相

元大都结构图

后面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究竟哪吒城是穿凿附会11门,还是11门这个规划设计灵感来源于哪吒的三头六臂产生了诸多分歧,因为刘秉忠本人有禅学经历,而三头六臂正是佛教用来比喻佛法的神通广大而编纂的词汇,它并不用来专指某一个神佛,而是形容神佛这个群体。

其实宋代以前哪吒的故事流传很少,也从来没有人把哪吒说为三头六臂。

哪吒这个形象起源于古波斯,在吠陀教分裂之后,一部分雅利安人进入波斯地区,并将吠陀教和当地的萨满信仰结合,吠陀教后来演化成为印度教,印度教又再生成佛教,于是这部分信仰又再次回到了佛教中。

在佛教的一些原始典籍里,有被称为那罗鸠婆的神明,是毘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常随毘沙门天身边,为护法军神,又译为“那吒矩钵罗”、“那吒俱伐罗”等,久而久之,在汉语地区,最终被简化为“那吒”,再经过方言或者民间误传,就称为了哪吒。

毘沙门天其实是源于印度教的俱毗罗,夜叉族头领,掌管财富,后来传入中国后变成了四大天王中的刘德华——多闻天王,在宋代到明代的传播过程中,哪吒的父亲从多闻天王变为了“陈塘关的李靖”,这个说法首次出现的文献就是《西游记》了,猜测是为了纪念唐朝军事家李靖,在民间早有供奉李靖为“军神”的习俗,所以将哪吒的印度父亲移花接木换了个本地人。

鉴于《西游记》是民俗故事总集,所以可以推断出大约在宋元时,这个父亲身份的转变已经在逐步发生。

到了宋代,因为佛教的流传,哪吒的故事开始广为人知,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那吒护卫僧人与献佛牙的故事。禅宗也有那吒将骨肉还与父母,以莲花化身的传说,这时那吒故事已在中国民间流传,且开始有一些佛教典籍将哪吒形容为三头六臂。比如《景德传灯录》:“三头六臂擎天地,愤怒那吒扑帝钟。”《碧严录》:“忽若忿怒那吒,现三头六臂。”

几乎在哪吒出现三头六臂的同时,另外也有一种说法叫做八臂哪吒,这个很有可能是对三头六臂这种说法的一种误传,也有可能是不同地区对其神通广大这个特点的不同描述。比如《五灯会元》中就写道“赤脚波斯入大唐,八臂那吒行正令。”释道宁偈:“几回抛向众人前,八臂那吒提不起。”可见,把哪吒定型为“三头六臂”或“八臂”,是宋代佛教禅宗的独特发明,元以后才为道教和民间信仰所采信。

那么,无论刘秉忠在修建北京城的过程中是否借鉴了三头六臂和八臂哪吒这种佛教说法,都是合情合理的。或者说我们试想一个更加现实的情况,刘秉忠设计团队是一群当时顶尖的城市规划专家,他们按照过去的城市建设经验进行了合理规划,规划出来了这样一个拥有11个城门的城市结构,但即便是在今天,向甲方提交设计方案时,也需要大量详尽的阐述设计理念,否则甲方很难对你的设计方案买单,同样的,在向他的老板忽必烈提交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刘秉忠团队也同样包装了一个设计理念,这个设计理念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认知水平,那就是哪吒城。

所以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一说法只在元末明初闪现一时,再往后,就难觅踪影了。

当哪吒城这个说法再一次出现,已经到了民国时期。

英国作家维尔纳·洛瑞(Werner Laurie)在1924年出版的《北京城建造的传说》记录了北京城的传说,有一名叫做刘伯温的道士,向当时的燕王朱棣提交了一份北京城的设计规划图,这份设计规划图就是根据哪吒这个传统的民间形象创作的。当燕王朱棣来到了北京,发现这里是一片荒芜,于是就按照这张设计图纸修建了北京城。

这个传说在当时还有一些驻华的外国人出版的书籍中,都有提及,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缺乏细节,也就是说,刘伯温建北京城这个传说此时还处在非常原始的阶段,这可能是这些外国人在北京走访民间,根据民间传说所整理的一个非常贴近民俗的版本。可见,即便是在当时的北京人,也并不知道北京城的来历,这个情况到今天也没有什么改观。

在另外一些没有听说过哪吒城说法的外国人眼里,北京城的规划是个什么样呢?

瑞典学者喜仁龙(Osvald Sirén)1924年出版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在提到北京市的格局时,是这么说的:“对于北京的平面布局、四个城区和各个城门,中国人都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他们声称,把城市规划为正方形并按东、西、南、北确定方位,并不仅是由于实际的需要。这种安排是以天宇中各星宿的位置为依据的,因为不服从天道,就无法建成一座坚固的城市。……全城和皇宫的正面都朝南,即’朝着太阳’——整个宇宙的统治者。在被认为最缺乏阳光的地方,即西北角处,截开一大片方块地。”

从上面这个说法中,你可以看到,皇城西北角不规划任何建筑的解释,是因为那里缺乏阳光,并非后来民间传说中的哪吒的披风被风吹起一角。

在元代黄文仲《大都赋》也有:“辟十一门,四达幢幢。盖体元而立象,允合乎五、六天地之中”的说法,意思是说,北京十一门的设计乃是天五地六相合之意。南面城门为三,取象阳数,北面城门为二,取象阴数,为象天法地之数,这是常识。

可见,哪吒城只是北京城市建设规划的解释之一,即便是在民间,也有其他对“11个城门布局”的解释。

虽然““八臂哪吒城””这种说法已经在民国出现,但在民国时期的各种文学记载中,并未广泛流传,除了外国人的书籍之外,本土作家没有任何一人提及相应的传说故事。1936年《宇宙风》杂志曾经开办过一个叫做《北平特辑》的专栏,面向社会广泛征文,内容就是描写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含北京的传说之类的民间故事,但在这一系列的专栏中,并没有任何一篇文章提及““八臂哪吒城””的传说。

另外,在当时出版的各种北京风俗类书籍中,也没有任何相关记录。

那么““八臂哪吒城””是从何时才真正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里的呢?

第一个将八臂哪吒成这个故事讲述完整的书籍,是在1957年发行的《北京的传说》,作者是金受申,而且在这一段时期内,也仅有这一本书提及了这个故事。在后来诸多的“八臂哪吒城”版本中,基本情节都是参照这本书的情节加以叙述,也就是说,“八臂哪吒城”的真正作者,是这位金受申。

那么金受申又是何许人也?

这个人是一位戏曲历史研究家,生前长期收集各种曲艺唱本,对北京的各种曲艺表演、风俗事物、趣闻轶事都非常了解,是近现代非常著名的北京通。他所记录的传说,基本上来源于街头艺人的唱词,而不是从北京市民的口中收录采集的。

正是《北京的传说》中所记载的“八臂哪吒城”的故事,才又引出了后面很多相关的传说。比如在金受申所记录的“八臂哪吒城”中有这么一段唱词:“刘伯温这么一修造北京城不要紧,没想到惹得孽龙烦恼起来,这才又引起’高亮赶水’一大串故事来。”

这就又引出另一个故事《高亮赶水》,而作为高亮就是我们之前所讲的第二个版本中的那位大将,高亮赶水》讲的是刘伯温建城之后,龙王把城里的水全装走了,刘伯温派高亮追赶龙王,扎破水篓,追回水源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之后,所接续的又是另一段叫做《北新桥》的故事,这个北新桥的故事也就是“锁龙井”的故事。

《高亮赶水》的来历比较清楚,这一故事最早出自天桥艺人的撂地演出,是为数不多的流传至今的鼓曲唱段。著名的铁片乐亭大鼓艺人王佩臣(1901-1964)早年就在天桥学艺,她的拿手“蔓子活”中,就有《高亮赶水》。1959年,宝文堂书店还出过一本36页的京剧剧本《高亮赶水》。尽管曲艺形式不一,但各种《高亮赶水》的情节均大同小异。在金受申《北京的传说》中,《高亮赶水》与《八臂哪吒城》、《北新桥》是前后相续唇齿相依的上下回故事。因此,我们基本可以推断金受申的《八臂哪吒城》和《北新桥》也是出自天桥说唱艺人的创造。

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间接证据,说明天桥艺人在““八臂哪吒城””传说的推广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翻检北京说唱文本,发现许多老一辈相声艺人常常会在他们的贯口中带出““八臂哪吒城””一说。比如,有些相声艺人只要一说到有什么热闹事情,常常来上这么一段:“不到一个时辰,就惊动了整个北京城,什么四门三桥五牌楼、“八臂哪吒城”的人都来看热闹,也不管是什么五行八作、土农工商、回汉两教、诸子墨家、三百六十行、街市上走的人,做官的、为宦的、背弓的、挎箭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煤的、卖炭的、卖米的、卖面的、卖葱的、卖蒜的、卖烧饼油条的、卖茶叶鸡蛋的,大伙儿都围过来了。”民俗学家岳永逸也说,在他访问过的天桥艺人中,许多人都说早期天桥演出曲目中曾有过《八臂哪吒城》。事实上直至现在,有些艺人还能表演《八臂哪吒城的由来》的相声或评书。

那么刘伯温又是怎么出现在这个故事里的呢?

陈学霖认为,在清末民初这一段时期,刘伯温的出现,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反清复明这种说法在辛亥革命之前再次在社会中大量传播,因为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而刘秉忠是金国和元朝的重臣,所以将北京城的缔造者由外国人换为汉人,更加符合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加上刘伯温又以奇谋妙策所谓民间熟知,所以早在清初叶时天地会的抄本中,就有奉刘伯温为神明的说法,加上刘伯温的《烧饼歌》这类谶语,在民国初期,印证了大清的灭亡,也让刘伯温在民间的流行程度更上一层楼,当然,传播这类信息的,首当其冲的便是散落在大街小巷中的职业艺人。

之所以这类传说会成为传说,而不是成为一个有着确实出处的文献记载,也和传播着自身的条件有非常大的关系。

你要知道,在过去天桥说书的艺人,他们有着严格的师承关系,所传的唱词、唱本、段子等内容,是不可随意更改的,而这些内容一旦产生更改,往往是对故事的合理性进行小的修正,用一句白话来形容,那就是越传越像真的。

而天桥艺人大多数并不具备文化知识,说的直接点,基本都是文盲,所以他们也没有用笔和文字来记录自己艺术形式的能力,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面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也让这些传说无法进行精确溯源,更显得扑朔迷离。

看了上面的分析,你应该已经明白了一个事实,所谓自古就有的“八臂哪吒城”,其实是一个在清末民初才刚刚在民间成型的概念,而这个概念经过了几十年的细化,一直到了1957年才第一次出现在了大众读物中,也就是说,“八臂哪吒城”的历史,仅仅发展了60年。

既然我们捋清楚了“八臂哪吒城”的发展脉络,那么作为“八臂哪吒城”这篇故事的后续故事《北新桥》也就是“锁龙井”的传说,也就不是什么迷了。

至于北京有没有这样一口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口井里肯定没有龙,因为这口井的创作者同样也是天桥艺人。

“锁龙井”的由来很有可能是根据一口确实存在的古井而衍生出来的故事,这口古井也非常有可能就是北新桥岳王庙旁边的那口古井,这所岳王庙在因为民国初期被废弃了,所以寺庙内的这口古井可能就成为了当地人民群众的一个谜,也可能这口古井所连接的地下水是一条地下暗河,亦或者这口井所连通的地下水引起过当地水灾,于是附近的居民在听到这口井里的流水声音后,互相讨论联想,最后,由走街串巷的艺人所获知,穿凿附会,成为了“八臂哪吒城”的后续故事。

过去,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口井上的锁链。因为在实际看到这口井后,人们并没有发现这口井上有传说中的锁链,如果当地居民根本就没有见过井上的锁链,那么关于锁链这些非常具体的描述和说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实际上在古代的挖井技术中,锁链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构造。

八臂哪吒城与锁龙井的传说是真的吗?揭秘整件事背后的真相

井中的控水锁链

锁链在打井中的作用,其实就和现代打井技术中打水泥塞封堵井眼技术很相似。因为井往往连接地下暗河和地下泉眼,如果直直的将井打在水源上,很有可能造成井喷,或者在水原水位上涨到时候,说从井中溢出,造成水灾。

于是,在没有水泥和水泵的古代,人们就像出了这样一种方法来控制地下水的水位——在井沿上拴上几根粗锁链,再将这些锁链顺着井壁放到水源中。锁链的长度远远长于井的深度,这样,多余的锁链就会在井底部堆积。锁链和锁链之间有大量的缝隙,这样地下水可以通过缝隙渗入到井中,当地下暗河泛滥时,堆积的锁链可以起到阻挡水位上涨的作用,古人借助这种技术控制水井中的水位,而这类技术是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在很多一下水流较发达的地区,人们在打井的时候都会使用锁链来控制井中的水位。

但是这就带来了一个饮水安全问题,因为古代的冶金技术水平低下,锁链往往有生铁锻造而成,在长期浸泡在水中之后,铁链会生锈,同时也会污染水源。这就使得这类饮水井,在长时间无人使用的时候,水会因为铁锈的颜色变成黑色或者红色,因为井中的水并非活水源,在长期静止之后,水本身也会发生变质,加上微生物滋生,也就会产生臭味。

在尝试拖出这些锁链时,因为井中的地下水压力发生了改变,再加上井中的空间非常容易产生共振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在传说中的“锁龙井”故事中都多次提到地下有轰隆隆的声音,地面也随之颤抖,如果继续将锁链拖出,那么接下来很有可能就会发生井喷。

也可以说,幸好当时的人比较迷信,认知水平比较低,否则很有可能就没有什么亲历者了。

这就能够解释,在说龙井的传说中,锁链、水、响声以及恶臭等等因素的来源。

随着水泵的出现,这种落后的打井技术自然也被淘汰,所以对于建国后的北京市居民来说,用锁链控制水位的古井成为了一种无法理解的存在,因为解释不了这些奇怪的现象,这也使得有些市民在见到带有锁链的井时,容易产生一些联想,而教育水平又使得这些联想进入了封建迷信的范畴。

不妨来猜想一下这个传说的形成过程:

刘秉忠建设北京城的故事几百年来在京城传播,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于是,在民间艺术领域,有这么一群艺人,他们根据这段故事演绎出了多种多样的戏曲、评书等形式,在大约元朝时期,北京北新桥地区一口古井泛滥(更有可能是多地同时发生),使得当地居民遭受了水灾,造成了财产损失,于是,北京城下面有黑龙的说法,以及“八臂哪吒城”的说法逐渐开始形成,而街头艺人也开始使用这样的说法进行表演,并将这个故事不断地向后传承,当时的主角很有可能仍然是刘秉忠。到了清朝末年,因为革命需要,反清复明这样的口号再次被人叫喊起来,于是街头艺人们将这段故事的主角变成了明朝的汉人——刘伯温。在这期间,很有可能在某地曾经发生过因为当地居民搞不清楚某一口古井上的铁链的用途,更有可能是真的有人去拉过这些铁链,于是产生了很多让当时的人完全不理解的现象,这些现象自然而然的被解释为超自然现象,这个传说可能广为流传,自然也传入了以街头表演为生的艺人们的耳朵里,于是,这些艺人再次将两个故事进行加工,将发生在另一地的事情嵌套进这个故事里,使得这个故事体系更加完整,变成了我们今天所听到的“八臂哪吒城”和“锁龙井”的传说。

当然,“八臂哪吒城”也好“锁龙井”也好,这些早已和京城诸多的传说融入到了北京的文化之中,我的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否定这类文化,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将民俗与历史分开看待,作为一个北京人,在向外地朋友介绍北京的时候,我也仍然会津津乐道地为他们讲述这些故事,可为了让他更好的理解北京、认识北京,我同时也会将这些故事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告诉他们。

毕竟,能够讲清楚民俗故事的演变要比只会讲一些乱力鬼神的故事更加让人佩服,也更能代表睿智理性的北京人形象,其实这些话也并不只对北京人所说,无论你在哪座城市,你的城市有着什么样的历史,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应该用更理性的态度去传播当地文化。

你的城市有什么样的故事呢?